[台灣電子業的成功是因為之前Wintel的生態系]
台灣電子業過去用代工方法造成的大量財富,其實是因為在PC時代跟Wintel合作,成為Wintel生態系的一員而造成的,而隨著PC時代的過去,以及物聯網時代越來越明顯地以服務與軟硬整合系統為主,加上工業4.0大量客製化逐漸取代了大量生產的製造方式,台灣不少公司不知何去何從,有趣的是,其中很多廠商肯定服務很重要,但不願意冒險創新。而中國的互聯網+以物聯網、大數據、雲運算及移動互聯網為主的國家政策,及中國製造2025直接跟德國學習工業4.0,跟青島紅領西服學習隨需生產,光從態度積極面,就已經分出兩岸高下了。
我自己本身身為物聯網講師,就發現在台灣推正確的物聯網概念很吃力,很多廠商還是想回到過去的榮光,還是想找到可以大量生產的物聯網產品,即時產業大老如林百里等都已經喊出物聯網的重點在網,郭台銘也喊出物聯網的重點在大數據、在服務,很多廠商還是不能理解「時代已經變了!」面對中國經過國家推動之後,軟硬整合、商業模式創新的消費者為主、服務為主已成為常識。
[台灣要形成物聯網系統的生態系 才能掌握物聯網時代的商機]
在上次遠見論壇請來美國白宮的科技顧問,暢銷書「未來產業」的作者亞歷克。羅斯告訴台灣人,台灣很適合做物聯網,要做好物聯網只有一步之遙。不過他沒說出口的是,這一步是很大的一步:要做物聯網須針對整個生態系下手,不是只有硬體與製造,更不是大量製造。
所謂生態系是整個供應鏈從頭到尾都能掌握,彼此連結:從需求開始,到前端的含感測器及整合晶片組的設備,中間的通訊組到後端的雲伺服器、大數據。政府找工研院主導推感測器,聯合了很多廠商一起開發,而台灣的聯發科這次用Link-It整合晶片組平台,並在通訊協定上主推LoRA搭配Wi-Fi、藍芽,可是在後端的雲伺服器及大數據,做的廠商不但不多,各家廠商的做法莫衷一是,研華找微軟合作、台積電自己做自己的系統…等等。
[台灣的弱項 在於不了解消費者 與消費者太遠]
看起來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廠商了,為什麼說這一步是很大的一步?因為前端不知道跟後端整合的重要性,而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有廠商想當老大,還有缺乏最靠近消費者的需求端的了解,這不只是接觸消費者,更是要了解消費者,前端的訪談、觀察跟根據消費者行為紀錄的後端大數據形成的消費者習性模型都很重要。而這兩塊,卻是台灣的弱項。
還好的是,這兩項台灣還有人才,只要好好經營,耐得住前期的辛苦投資,台灣是很有機會的。例如阿里雲投資大數據到第五年才有小成,台灣的廠商必須耐得住性子,投資大數據才不會中途放棄而造成徒勞無功。
我個人看到,台灣在穿戴式裝置的智慧紡織品、智慧手環/手錶在健康領域、虛擬實境上就很有機會形成生態系,產品推到全世界,如果想瞭解細節的朋友,歡迎您去買我的書「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物聯網大商機」。
[結論]
1.台灣物聯網要形成生態系才能掌握商機。
2.台灣的弱項,在於不了解消費者,與消費者太遠。
3.台灣在穿戴式裝置的健康領域、虛擬實境很有機會形成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