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我去參加台灣物聯網產業工會與高雄醫學大學合辦的「健康照護與物聯網發展應用服務」高峰論壇擔任論壇與談人,這次的活動在高雄醫學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而會議的重點在談長照2.0與物聯網裝置的結合。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長照2.0與長照1.0的差別在於,服務的對象從4類變成8類(多了50歲以上失智症者、55歲以上失能平地原住民、49歲以下失能身心障礙者及65歲以上衰弱者),服務的項目由8項變成17項,而17項其中一項服務模式就是社區整體照護模式,這其實也是長照2.0的重點項目。而這個照護模式,就會結合社區既有資源,執行時以ABC三級架構來做,A級為長照旗艦店,也就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為長照專賣店,也就是擴充複合型服務中心;而C級為長照柑仔店,也就是廣設巷弄長照站。要達成這樣的架構,就必須以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的遠距照護結合,讓平時被照護者在巷弄長照站的社區照顧中心或家中,但是透過物聯網的老人健康監測裝置、穿戴式裝置或智慧醫療裝置(藍芽血糖計,藍芽血壓計),量測被照護者的身體健康資料,傳到醫療數據中心,讓醫院專責人員監控,以在被照護者身體量測數據異常時通知被照護者才到醫院就診,減少醫療人員負擔。
這次的論壇就在討論這樣的主題,當天高雄醫學大學長照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宜蓉就說到,高雄醫學大學的遠距照顧網路已經有這樣的連結,並執行多年。就是將被照護者當天量血壓與血糖的數字回報到他們的資料中心,因為擔心身體狀況就去看診的人數大為降低為原有的四分之一,達成就診資源的節約。
現在健保的醫生因為看診負擔過多,很多醫生只好做短時數的看病診斷。如果透過這樣的機制,看診頻率降低,好讓醫生專注於該做的醫療,相信這樣醫療品質就可提升。蔡副主任也告知,他們未來會結合更多物聯網裝置,讓這個機制能夠更好。
現在健保的醫生因為看診負擔過多,很多醫生只好做短時數的看病診斷。如果透過這樣的機制,看診頻率降低,好讓醫生專注於該做的醫療,相信這樣醫療品質就可提升。蔡副主任也告知,他們未來會結合更多物聯網裝置,讓這個機制能夠更好。
另外,因為這樣獲得的健康資料數量不多,只能以資料探勘的方式,加上統計的模式做資料回歸模型,這樣精準度相對有限,不過開始了就是好事,就像高雄醫學大學現在已經達成的部分。
因為現在單一醫院體系的數據資料量並不夠多到可以成為建立精準度高的模型的大數據,而要形成大數據的規模,需要整合多個醫院體系的資料,現在各大醫院各成山頭,要談合作並不容易,又有很多患者隱私權的顧慮,就像要拿健保數據做成群體趨勢模型都不可得,這些都需要政府來做整合,才可能更進一步的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