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五十四):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就能解決台灣物聯網的兩大問題?

「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揭牌了,當天成立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將台灣現有的台灣物聯網聯盟、亞洲物聯網協會、台灣物聯網協會、中華物聯網聯盟等五個與物聯網相關的公協會串連起來,並請施振榮先生擔任「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榮譽會長。




這是12月25日發生的事情,是亞洲·矽谷的喜事,也找了一大堆公協會,做個產業大聯盟, 可是這樣就能解決台灣在物聯網跟創新創業上的問題嗎?

台灣現在要做物聯網,其實有兩大問題,一個是舊有企業成功慣性的問題,一個是人才的問題。

問題一:電子產業成功的慣性

物聯網是個系統,消費者買單的是好的服務,因此也必須要和其他產業合作形成生態系。舊有企業面臨過去成功的慣性是,台灣電子產業一直以硬體與代工為主,但面對物聯網時代,這些公司不習慣做服務、不習慣做系統。要他們做好跨界系統整合,接近終端客戶、了解需求、做好服務,則必須要轉換心態:了解物聯網是個系統,不是單一產品而已;而且要打破產業界線,跟其他產業的企業坐下來談,一起為共同存在的物聯網系統努力。
另外,中國大陸在第十三次五年計畫中宣告互聯網+為國家政策,其中互聯網+的四大主軸中的一支就是物聯網。中國大陸政府在執行時對物聯網生態系的概念很清楚,他們的大公司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海爾、華為也以此為中心思考。 台灣企業如果是單打獨鬥,沒有生態系概念,國際商場短兵相接時,台灣又如何能贏呢?

問題二:物聯網軟體人才不足

另外一大問題是人才問題,台灣雖然因為網路業與智慧型手機App培植了一些還不錯的軟體業人才,但是因為在早年重硬體輕軟體的趨勢下,很多資深的軟體人才都轉行了,因應物聯網軟體的大量需求,台灣軟體人才其實是不夠的。
台灣的薪資環境並不好,現在說要吸引外國人才來台灣,對照中國大陸的薪資環境,我實在無法說服自己為什麼他們會來台灣,而不去薪資更優渥的中國大陸?而且很多矽谷的人已經跟中國大陸對接了。
另外,物聯網的未來決戰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台灣之前一直輕視這塊,這幾年才開始稍微重視,現在馬上要找人才,人才到底在哪裡呢?沒有人才,這整個產業如何撐得起來?這其實是很嚴重的問題,現在培養,很難趕得上需求。
台灣並不大,我認為政府需要思考到底什麼類別是可以發展成生態系,就這些類別全力發展才有機會。 組個大聯盟,結合五個公協會,這些問題並不會因此解決。而且五個公協會都有自己成立的背景和需求,結合就能發揮相加的力量嗎?
我希望「亞洲·矽谷」真正成為台灣在接下來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力量,但如果沒能針對這些問題處理,結果也必然不好,到時候就有可能跟之前的亞太營運中心政策一樣,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裴有恆

現為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多家公司的顧問、新北市工業會會務顧問與生產力4.0委員會委員,以及多家媒體的科技專欄與特約作家,同時也是趨勢觀察者。講授與輔導課題有物聯網、人工智慧、Fintech、工業4.0、大數據、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專案管理。現在同時也是Google查詢物聯網顧問、物聯網教練、AIoT教練、物聯網講師丶AIoT教練丶AIoT 顧問丶數位轉型教練丶數位轉型講師人名第一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