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三十一):物聯網產業- 從穿戴式裝置2015年前三季出貨量來看穿戴式裝置的趨勢

[2015年 穿戴式裝置風起雲湧的一年]
今年到了第三季,在今年穿戴式裝置比起去年是完全不同的一年,小米的低價好用(NTD$395),蘋果的高雅品味,都帶給市場不小的震撼,整個市場越來越熱鬧。所以,今年前三季,比起去年,穿戴式裝置有很明顯成長。

 [Fitbit獲得市場認可 成功連任穿戴式裝置第一名]

成立8年的Fitbit 在今年Q2在美國上市,產品有Fitbit flex、Fitbit Charge、Firbit Force等智慧手環,Fitbit One、Fitbit Zip等智慧運動追蹤器,Firbit Surge智慧手錶(含GPS功能)與Fitbit Aria智慧體重計等產品。這些產品從59.95美元到249.95美元,跟台灣的社群iFit一樣,它成立了減重的社群,而物超所值與社群的力量讓他在今年仍然是第一名,在前三季分別有3.9M、4.4M、4.7M的銷售量,看來全年總銷售量將近20M。

[Apple Watch及小米手環的出現 讓整個穿戴式裝置市場有了質變]
Apple Watch及小米手環,在這個市場中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定位的產品:Apple Watch一如蘋果的形象,代表有錢人的品味,尤其是在中國大陸更是如此認同,據說Apple Watch有1/3的銷量是在中國賣出的,而蘋果今年有1/2的營收來自中國,這應該是中國有錢人因為基於地位與品味的需求,買進Apple iPhone 6/6s plus與Apple Watch Edition的緣故,這也是賈伯斯留給庫克最好的遺產:蘋果的優良品味的品牌形象深深地在上流社會被烙印著。 而蘋果的定價,也代表著智慧手錶產品的最高定價。
小米手環代表著經濟實惠的那一群,基本款一隻人民幣69元(原來79元)的定價,讓穿戴式手錶與手環的產品在定價上都觸了底:誰能賣得比它便宜呢?雖然功能不多:只有跑步、睡眠及跟小米體重機結合,新的99元版本還能跟心律量測結合,而且因為從去年就開始大賣,全年的總銷量可能還勝過蘋果一些:小米前三季銷量超過10M(2.8M、3.1M、3.7M)。

圖:小米光感版(99元人民幣)(圖源:小米官網)

[Garmin深耕運動專業 在前三季銷售量排名次於小米]
Garmin從2001年開始就做智慧手錶,針對跑步、健身、自行車、高爾夫與鐵人等各項休閒運動都有對應的產品線,成為運動的專業人士認可的穿戴式裝置。Garmin的產品一直定位在數位教練,加上原來Garmin對GPS的專業,讓他有前三季出貨2.5M的良好表現。


























[從三星、Jawbone、步步高小天才的名次不斷變化 來看穿戴式裝置的趨勢 ]
Jawbone在去年還是眾人眼中的明日之星,今年第一季出貨量還有第五名,但是接下來就跌出了五名之外,到了今年11月甚至傳出裁員的消息,當然,這也表示,穿戴式裝置競爭的激烈。
三星從Galaxy Gear第一代、第二代到現在的Gear S2,不斷的演進,但是從前三季的出貨量來看,只能說是每況愈下,這個其實跟三星的手機遇到的窘況一致,高階打不過Apple、低階打不贏小米。目前只聽到三星痛定思痛,找了MIT畢業很強的使用者介面專家,打造Gear S2,到現在聽到的都是市場好評的正面迴響。
最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第三季步步高的小天才以70萬的出貨量打敗了三星成為市場第五名:小天才電話+定位手錶。不過,這也代表了父母關心小孩,想掌握小孩行蹤的市場的確夠大。



















[穿戴式裝置結合大數據的展望]
今年度Fitbit宣布接下來要投入大數據,蘋果買下了大數據公司,而小米很早就已經結合金山軟體研究大數據,就是看好了穿戴式裝置結合大數據的魅力。尤其是關於健康的部分,大數據可以看出異常,更進一步可能找到別人沒看到的商機:我認為最快明年可以看到結果。台灣的穿戴式裝置,目前大部分是Me too產品,這樣怎麼能夠吸引消費者買入呢?更何況是硬體思維,沒能考慮到跟大數據結合。

結論:
1.穿戴式裝置以健康、休閒、追蹤三種功能最受市場歡迎。
2.穿戴式裝置已經進入戰國時代,有特別價值及特別定位才能廣受歡迎。

3.穿戴式裝置未來一定要結合大數據,才能找出異常和新的商機。

裴有恆

現為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多家公司的顧問、新北市工業會會務顧問與生產力4.0委員會委員,以及多家媒體的科技專欄與特約作家,同時也是趨勢觀察者。講授與輔導課題有物聯網、人工智慧、Fintech、工業4.0、大數據、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專案管理。現在同時也是Google查詢物聯網顧問、物聯網教練、AIoT教練、物聯網講師丶AIoT教練丶AIoT 顧問丶數位轉型教練丶數位轉型講師人名第一名。

發佈留言